在市政工程建设中,管道吊装作业是关键环节之一,而管道碰撞损坏不仅会增加工程成本、延误工期,还可能为后续使用埋下安全隐患。想要有效避免这一问题,需要从作业全流程入手,做好细节把控,将风险防范贯穿始终。
一、作业前:做好充分准备,筑牢安全基础
作业前的准备工作是避免管道碰撞损坏的首要防线,只有将前期工作做足、做细,才能为后续吊装作业保驾护航。
首先,要进行全面的现场勘察与规划。深入了解吊装作业区域的地形地貌、周边环境,明确作业范围内是否存在障碍物,比如既有建筑物、地下管线、树木等,同时标注出架空线缆的高度、位置,避免吊装过程中管道与这些物体发生碰撞。根据勘察结果,制定科学合理的吊装方案,方案中需明确吊装路线、设备停放位置、管道起吊点与落地点,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清晰指引。
其次,做好设备与管道的检查维护。对吊装设备进行全面排查,包括起重机的性能、钢丝绳的磨损程度、吊钩的完好性等,确保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,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管道在空中晃动、失衡而引发碰撞。同时,仔细检查待吊装管道的外观质量与结构强度,查看管道是否存在裂缝、变形等问题,对于有缺陷的管道及时更换,防止在吊装过程中因管道自身问题加剧碰撞损坏风险。此外,根据管道的材质、重量、尺寸选择合适的吊具,如吊带、卡环等,确保吊具与管道匹配,避免因吊具不合适导致管道滑落、碰撞。
最后,开展专业的人员培训与技术交底。吊装作业涉及多个岗位,包括起重机操作员、信号指挥员、地面辅助人员等,所有参与作业的人员都需经过专业培训,熟悉吊装作业流程、操作规程以及应急处理方法。作业前,技术人员要向全体作业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,明确各岗位职责、作业要点以及注意事项,让每个人都清楚如何规避管道碰撞风险,确保作业过程中各环节衔接顺畅、配合默契。
二、作业中:严守操作规范,把控每道环节
吊装作业过程中,每一个操作细节都可能影响管道的安全,只有严格遵守操作规范,才能有效避免管道碰撞损坏。
在管道起吊阶段,要缓慢平稳操作。起重机操作员需听从信号指挥员的指令,缓慢提升吊钩,避免因起吊速度过快导致管道剧烈晃动。起吊过程中,地面辅助人员要密切观察管道的状态,及时调整管道位置,防止管道在起吊初期与地面障碍物、其他设备发生碰撞。当管道离开地面一定高度后,暂停起吊,检查吊具与管道的连接是否牢固、管道是否处于水平状态,确认无误后再继续提升。
管道空中移动阶段,要精准控制运行轨迹。信号指挥员需根据现场情况,准确发出指令,引导起重机按照预设路线平稳移动管道,避免管道在空中出现大幅度摆动或偏离路线的情况。同时,安排专人观察管道周边环境,特别是在经过架空线缆、建筑物附近时,要确保管道与这些物体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,防止发生碰撞。若遇到突发情况,如阵风影响导致管道晃动,应立即停止移动,待管道稳定后再继续作业。
管道落放阶段,要轻柔精准对接。当管道移动至落地点上方时,缓慢降低吊钩高度,地面辅助人员要协助调整管道位置,使管道准确对准安装基础或连接接口。落放过程中,要控制好速度,避免管道快速下落与基础或其他管道发生撞击。在管道即将接触基础时,进一步放慢速度,确保管道平稳落放,减少冲击力,防止管道因碰撞而出现破损。
三、作业后:做好收尾检查,总结经验教训
吊装作业完成后,并非万事大吉,做好收尾检查与经验总结,能为后续类似作业提供参考,进一步提升管道吊装作业的安全性。
首先,对已吊装完成的管道进行全面检查。查看管道外观是否有碰撞痕迹、损坏情况,检查管道连接部位是否牢固、密封是否良好,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,避免问题扩大影响工程质量。同时,检查吊装设备与吊具的使用状况,对设备进行清洁、保养,对受损的吊具及时更换或维修,为下次作业做好设备准备。
其次,组织作业人员进行工作总结。召开作业总结会议,让参与作业的人员分享本次作业中的经验与不足,针对本次作业中遇到的潜在碰撞风险、规避方法进行讨论,分析是否存在可优化的环节。将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整理归档,形成标准化的作业指导资料,为后续市政工程管道吊装作业提供借鉴,不断完善作业流程,持续提升避免管道碰撞损坏的能力。
总之,市政工程管道吊装作业中避免管道碰撞损坏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从作业前、作业中、作业后全流程严格把控,通过科学的准备、规范的操作以及及时的总结,最大限度降低管道碰撞损坏风险,保障市政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与工程质量的稳定可靠。